外语导刊

专栏:军事语言与国防话语研究

  • 北约军事语言能力建设战略与举措

    梁晓波;吕兴克;贺梦真;

    作为传统上以西欧安全为主要导向的军事组织,北约已脱离其初衷,蜕变成为跨大洲、跨国界、跨语种、跨文化的军事集团,语言能力建设是其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论文在简要梳理北约军事语言能力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从能力标准、术语资源、教材课程、人才培训、质量保障、技术生态6个方面介绍了北约军事语言能力建设的主要举措,并分析了北约军事语言能力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2025年03期 v.48;No.258 1-1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防部例行记者会(2011—2023)发言人国防话语中的图片模态:类型特征与话语策略

    胡健;范武邱;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发布消息与答记者问时展示图片,可作为国防话语中图片模态研究的典型案例。统计分析近13年(2011—2023)记者会文字实录发现,发言人共展示了125张图片,大体可分为中外军事交流、我军国内动态、对外维和救助、政策规定解析四类。结合视觉语法理论分析,四类图片分别在再现、互动和构图方面各具一定的自身模态特征。根据记者与发言人的问答关系和发言人回答的图文关系,可总结出发言人国防话语的三大图文互动策略,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中国国防故事。

    2025年03期 v.48;No.258 12-2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美军文化战备式跨文化能力培养: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美国国防部跨文化培训线上课程的观察

    吴瑞芳;李战子;

    文化战备式跨文化培训是值得关注的美军跨文化能力培养方式。本文聚焦“文化战备基础”网站培训案例库中的代表性教学案例,探讨美军域外军事行动中跨文化交流案例的情境意义,辨析其承载的价值观以及围绕美国战略语种及相应文化策略进行的设计,探究建立在对象国语言文化知识熟练运用能力之上的价值观识别和跨文化情境应对能力。同时揭示了选析案例叙事话语中的刻板印象和种族中心主义倾向,为高校特别是军队院校跨文化教学提供了参考,为应对美军文化战备策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v.48;No.258 21-29+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专栏:外语教育中的心流研究

  • 读后续写任务中学习者心流体验研究

    徐锦芬;赵妮莎;

    本研究基于Csikszentmihalyi(1975)的心流理论探讨读后续写任务中外语学习者的心流体验,聚焦学习者参与任务时高度专注、愉悦且高效的心理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考察学习者完成该任务时的心流情况,重点探讨读后续写任务能否触发学习者的心流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读后续写能有效地触发学习者的心流体验,其中在专注度、掌控感和自我意识丧失3个维度表现尤为突出,但在自成目的维度表现相对较弱;2)技能感知、挑战与技能的平衡感知对心流产生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挑战感知的作用不显著;3)对任务重要性的感知、成就感、情绪及环境同样影响心流体验。

    2025年03期 v.48;No.258 30-39+68+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外语数字阅读中的心流体验研究:基于眼动追踪的探索

    滕琳;张雨阳;

    本研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心理量表,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生外语数字阅读心流体验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对阅读表现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学习者感知阅读心流体验整体水平较低,不足三分之一的学习者进入了心流状态,他们的眼动特征表现为眼跳距离更长、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更短,反映出较流畅的信息加工过程;2)心流体验的主观测量与眼动行为数据存在相关性,揭示了心流感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交互特征;3)语言水平、文本感知难度和阅读兴趣显著影响学习者的感知心流体验;4)感知心流指标与阅读表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眼动指标与阅读表现显著相关,能精准反映心流体验对阅读过程的即时影响。

    2025年03期 v.48;No.258 40-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导师支持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投入的影响研究:科研效能和心流体验的中介作用

    王雪梅;霍炜;

    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本研究选取435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导师情感与学术支持、心流体验、科研效能及科研投入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Bootstrap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建立了拟合度良好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科研效能与心流体验均在导师支持和科研投入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科研效能与心流体验在导师支持和科研投入之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启发意义。

    2025年03期 v.48;No.258 50-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英语课堂中感知教师热情与心流体验的关系探究——学习情绪的中介作用

    王永亮;黄芳炜;张军;

    基于心流理论和控制价值理论,本研究采用嵌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对613位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旨在探索教师因素和情绪因素如何共同塑造学习者的课堂心流体验。量化结果显示:1)感知教师热情无法直接预测心流体验,但可以直接预测英语愉悦与羞耻情绪;2)英语愉悦与羞耻情绪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心流体验,并在教师热情与心流体验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学习者心流体验不仅是个体内在动机的结果,还深受教师引导下的外部环境和社会互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心流理论和控制价值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实证支持。

    2025年03期 v.48;No.258 59-6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 语言使用和翻译中的认知堆叠

    谭业升;

    认知翻译学和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科学的分支学科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等输入了多样化的语言认知加工范畴,以服务于复杂的语言使用和翻译现象分析。认知范畴在语言和文化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具有操作一致性或统合性优势,可以减少语言使用和翻译现象变异性、多样性的困扰,从而可能产生更具适应性的分析范畴体系。然而,从输入学科借用的认知范畴是多样化的、多维度的,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纠缠不清,有混杂之虞。出于应用的目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参照大脑的系统运作机制对多样化的认知范畴进行区分和体系化;另一方面,需要在深度认识语言使用和翻译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核心理论构念,考察多样化认知范畴的互动融合。本文尝试提出认知堆叠的构念,对三种典型的纠缠混杂现象进行反思,并以后台认知运作的堆叠机制为基础,说明有关分析范畴纠缠不清的实质。

    2025年03期 v.48;No.258 69-78+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英时间并置结构的空序律与时序律对比研究

    王佳敏;王文斌;

    定量探究空序律和时序律对汉英时间并置结构语序分布的作用强度及其表现异同,并从强弱时空性思维视角透视其深层因由。研究发现:1)空序律和时序律均会影响汉英时间并置结构的语序分布,但前者起主导作用;2)汉语时间并置结构倾向空间顺序正语序,而英语相关结构则倾向空间顺序逆语序,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3)空间顺序正语序本质上具有强空间性,注重背景优先,偏重综合模式和总体扫描,强调静态性和整体空间性,反映出汉语母语者的强空间性思维,而空间顺序逆语序本质上具有强时间性,注重图形优先,侧重序列模式和顺序扫描,强调动态性和线序时间性,反映出英语母语者的强时间性思维。

    2025年03期 v.48;No.258 79-8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日本平成时期媒体汉字使用动态及原因分析

    施建军;赵凌梅;

    日本平成30年间日语汉字的使用情况是反映这一时期日本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对日本报纸汉字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平成时期日本报纸中汉字的覆盖率基本稳定在50%左右,但是,也有2.8%左右的小幅起伏。保证日语汉字使用基本稳定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日语语言机制本身需要汉字,二是日本的语言政策规范了汉字的使用,三是30年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保证了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

    2025年03期 v.48;No.258 88-9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让步关系的语义特点和韩国语连接词尾“-??”

    赵新建;刘静;

    韩国语复句的让步关系研究经历了起动期、成熟期和深化期3个阶段,但仍有不少待挖掘之处,其中包括极有特色的“-??”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注意让步和转折的区别,以及蕴含3个步骤的让步推理程序。据此,我们认为,可以从“-??”的语义体系中提取“强势贬低”的本质语义特征。这种分析方法可以适用于分析韩国语的其他让步形态,也可以为其他语言的让步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3期 v.48;No.258 97-10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翻译研究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翻译实践中介系统研究

    朱健平;龚骞;

    中介是构成翻译实践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翻译实践中介是指将翻译实践主体与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的要素,包括主体为有效地作用于客体而发现、发明、设计并运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和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具有社会性、个体性和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翻译实践中介系统主要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物质性中介、符号性中介和观念性中介。三类中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将翻译实践主体与客体现实地连接起来,使二者相互作用,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研究翻译实践中介系统有助于深入理解各中介要素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作用,揭示翻译实践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本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5年03期 v.48;No.258 106-11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双语作家的译者行为研究——以裘小龙“作家-译者”双重身份互动关系为个案

    唐红英;

    华人双语作家是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主体,裘小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英语创作中引用了大量中国诗词,在文本上表现为创作和翻译的杂合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作家身份和译者角色的互动。对此类荫蔽于创作中的非典型译者行为,学界鲜有探讨。为深入探究这一现象,本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细致描写了裘小龙作家身份下的中诗英译行为,深入考察了译者行为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比揭示了作家身份下译者行为的特殊性。该研究有助于丰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而为我国译出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48;No.258 115-122+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网络多维数据的《孙子兵法》英译本海外传播研究

    谭华;毕玉德;

    本研究考察《孙子兵法》在海外的传播。通过采集谷歌学术与海外学术期刊引用数据、维基百科数据、世界书目藏书数据以及亚马逊和好读平台的读者评论数据,构建了《孙子兵法》海外传播网络数据库。基于网络多维数据,综合考察《孙子兵法》的海外传播状况,以期为中国典籍海外传播及研究提供启示。

    2025年03期 v.48;No.258 123-13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外国文学研究

  • “流动的悖论性”:《愤怒的葡萄》中的汽车符号学

    田俊武;王丁莹;

    汽车自发明以来就是自由与流动的符号象征,给予了不同阶级、性别、种族平等上路的权力。在《愤怒的葡萄》中,充满了五花八门的汽车景观书写——二手车、新车、卡车、拖拉机以及旧车场、修车店、服务站等,汽车超越了工具载体的范畴:作为物质本体,汽车的外观与品牌映射了阶级区隔与文化转向;作为旅行载体,车厢外部的社会界限与车厢内部的男性霸权阻碍了约翰·厄里所言的两种流动性,消解了象征希望的西行神话;作为技术社会的表征,汽车改变了田园生产方式,但同时操控人的劳动与生活,加剧社会困境。斯坦贝克通过汽车的流动性悖论赋予其伦理价值,引导读者重审美国道路叙事母题,并反思当代技术社会问题。

    2025年03期 v.48;No.258 132-14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齐泽克《安提戈涅》的思想实验

    徐培钧;王岚;

    齐泽克的《安提戈涅》改写、翻译、阐释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通过设置三个不同的结局,以思想实验的方式呈现悲剧的观审本质。首先,该悲剧呈现对真理片面、有限的观审导致悲剧的过程;其次,该悲剧呈现对真理的非理性欲望导致悲剧的过程;再次,该悲剧呈现观审者无法摆脱被误解、被排斥的困扰而导致悲剧的过程。由此,齐泽克的《安提戈涅》不仅拓宽了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观审空间,揭示了人类观审活动的有限性与重复性,还暗示观审作为直观经验与思辨经验的统一,必然带来陌生感与无尽的焦虑。齐泽克的思想实验在继承后现代主义对哲学与戏剧的融合的同时,也纠正了后现代主义对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误读,实现了戏剧体裁与戏剧本质的双重回归,即观审现场的回归。

    2025年03期 v.48;No.258 141-148+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回忆的空间性

    杨丽娜;

    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历来被视为是对“普鲁斯特式结构”的延续,在记忆诗学层面,学界往往侧重小说的时间维度,却忽视了时间是基于空间才得以延伸的。事实上,小说中所采用的两条回忆路线,即实时回忆和以递进式回忆及辗转式回忆为主的延时回忆,正是通过对时间的重新组合而凸显了时间的空间性特质,使之呈现出点线面以及分形的空间结构。此外,“回忆”作为艺术的本体,也是文学难以摆脱的叙事策略,指向的是创作主体对于存在之终极问题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两条回忆路线的具体分析,并借助因叙事主体对过去记忆的主观性选择而形成的“分形的时间场域”,来阐明文本中回忆的空间性特征以及作家通过空间性回忆所带来的对于爱情、死亡等永恒问题的审美体验。

    2025年03期 v.48;No.258 149-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本刊稿约

    <正>1.本刊刊登英语、俄语、日语及非通用语种语言、教学、翻译、文学研究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学术论文。常设栏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同时根据国内外研究热点,不定期设置专栏。2.本刊欢迎以下各类稿件,尤其是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研究。1)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对语言本体、语言学各领域、各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可以在国际研究的背景下考察英语、俄语、日语及非通用语种的某一具体现象,也可以进行外汉对比。也欢迎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现象的原创性论文。

    2025年03期 v.48;No.258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