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导刊

专栏:认知语言学研究

  • 识解视域下论元实现问题新探

    张立飞;王淼;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从识解的角度探索论元实现问题,并就动词与构式的关系做出阐释。动词和构式是论元实现的两大要素,其中动词编码人类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场景,可描写为由多个认知域构成的事态场景;构式是对实际语言表达的抽象,其描写包括形式、构式义以及论元的语义角色、语法关系和语义特征这5个方面。动词和构式的整合遵守可识别原则和范畴化原则;动词贡献概念内容,构式则以特定的观察框架对该概念内容进行识解。这一设想为解答构式创新以及论元的多重实现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v.48;No.260 1-11+1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自愿语言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

    耿立波 ;程佳骐 ;赵欣雨 ;

    根据语境的不同,语言转换可具体分为强制语言转换和自愿语言转换。以往双语研究主要考察强制语言转换,很少讨论日常生活中较常发生的、更具生态效度的自愿语言转换。认知控制方面,与强制语言转换相比,自愿语言转换中观察到的转换成本减少甚至消失以及混合成本逆转为混合益处的现象都说明,自愿语言转换与强制语言转换潜在的认知控制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神经机制方面,这两种语言转换类型的神经基础也很可能不同,语言控制网络在多大程度上与自愿转换相关目前仍不清楚。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相关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探讨自愿语言转换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2025年05期 v.48;No.260 12-2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对话句法理论视域下的识解交互主观性模型

    孙李英;

    Langacker(1987,2008)的识解理论因过分关注大脑内部、忽略语言的交互主观因素而被诟病。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识解回归对话,尝试在对话句法理论框架下构建言听一体、形义一体的识解交互主观性分析模型。研究发现,对话共振是识解交互主观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图式化、实例化是形式共振机制,联合调试是形义对应机制。该模型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操作性,有助于拓展识解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2025年05期 v.48;No.260 21-2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典型与非典型宾语强迫:来自ERP实验研究的证据

    孙傲;宋作艳;吴桃宇;

    本文通过两个ERP实验发现,汉语宾语强迫句总体不会引发N400效应,不同动词构成的强迫句的N400幅值也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宾语强迫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汉语宾语强迫句都不典型;只有英语体动词带事物宾语构成的宾语强迫句才是典型的,会增加加工难度与成本。因为只有体动词表达的宏事件是体相事件,要求宾语是凸显过程的事件,与事物宾语组合是真正的类型错配。体动词带事件宾语并非完全错配,其他动词则不要求事件宾语,带事物宾语不存在错配,只是隐含不凸显过程的相关事件。典型与非典型宾语强迫句的识解分别激活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认知处理模式。

    2025年05期 v.48;No.260 30-38+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专栏:译者行为批评研究

  •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中的“行为”再释

    周领顺;周怡珂;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译者行为”是一个核心概念,而“行为”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为深化译者行为研究,提高翻译批评的操作性,本文专题讨论“译者行为”中的“行为”,辨析“译者行为”与translation behavior的关系,并进一步将“译者行为”三分为语言性翻译行为、社会性改变行为和社会化反拨行为,明晰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非译”。本研究有望在译者行为理论建设和译者行为研究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5年05期 v.48;No.260 39-4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诗经》英译译者行为独异性研究

    李正栓;田雅;

    本文选取英译《诗经》的代表人物——传统型译者理雅各、创造型译者庞德和现代型译者许渊冲来探讨其译本的翻译情况。在文本层面,三位译者对标题、音韵和意象的处理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独异特质。在行为层面,译本的独异特质来源于译者独异的翻译惯习。在社会层面,译本的相关书评、序跋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反响。三位一体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与布迪厄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相似性,本文将两大理论结合,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译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025年05期 v.48;No.260 48-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非译”与non-translation对比——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建设视角

    陈龙宇;

    “何为译”是广大翻译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而有关“何为非译”的讨论却并不多见。“非译”(非翻译)作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人本性、动态性和外化性3大理论属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题研究,从而为开拓专门的“非译”译者行为研究领域提供理据。本研究回答了“非译”研究的基本问题,梳理了国外non-translation研究的发展脉络,对比了国内“非译”与国外non-translation研究的异同点,指出了“非译”译者行为研究新方向,以期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建设提供创新的视角。

    2025年05期 v.48;No.260 56-6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 “论元结构复杂性假说”验证——来自汉语失语症的证据

    和冠卿;常辉;李素枝;

    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汉语失语症患者不同价位动词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验证“论元结构复杂性假说”。研究对象为42位母语为汉语的失语症患者,实验任务为汉化版WAB量表的自发言语部分中的图片描述任务。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失语症患者在动词论元结构使用上不完全符合“论元结构复杂性假说”中动词价位越高产出数量越少的预测,也不完全符合动词价位越高正确率越低的预测。此外,失语程度对动词论元结构的使用有显著影响,失语症类型和病发后时长无显著影响。

    2025年05期 v.48;No.260 64-7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俄语语义的人类中心性研究

    赵亮;

    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特点体现在语言当中,便是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性”。在语义范畴化的过程中,从词汇语义层面来看,“人类中心性”典型体现在包含说话人因素的词汇语义和包含观察者因素的词汇语义中;从句法构式层面来看,“人类中心性”典型体现在存在构式/处所构式中的动词语义、存在阈/处所阈语义和二格主体语义中。

    2025年05期 v.48;No.260 73-8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唯谓性视域下“多い”定中结构的成立条件再考

    许慈惠;傅慧青;

    日语形容词“多い”表示事物数量多寡程度的外在状态,而非内在属性,它没有定语功能和用法,只有谓语功能和用法,具有唯谓性。以往研究大多根据语境中体现出的比较范围、量化等思路,为“多い”的单独定语用法的正当性提供认知依据,至于为什么比较范围等能成为“多い”表象上的单独定语用法成立的理据,则缺乏必要的认识与讨论。本文基于“多い”的语义特性和句法特征,首次指出定中结构中的“多い”只可能是定语小句内部的谓语,并且定语小句内部的名词及中心名词都一定是“多い”的格成分,或主格或旁格,而它们正是成就“多い”谓语性的句法关键。

    2025年05期 v.48;No.260 82-8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外语教学研究

  • 策略准备时间和焦虑水平对状态性交际意愿的影响

    顾琦一;方漩;陈楠楠;陈方;

    本研究考察策略准备时间对学习者在配对任务中状态性交际意愿的影响,比较其对高、低焦虑水平学习者产生的作用。研究采用学习者动态自评和言语功能分析对交际意愿进行测量,发现:1)5分钟策略准备时间对学习者的交际意愿产生了促进作用,而3分钟策略准备时间产生抑制作用,降低了低焦虑水平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同时导致高焦虑水平学习者交际意愿出现较大的波动;2)策略准备对不同焦虑水平的学习者产生的作用不同,低焦虑水平学习者更倾向于主动开启言语交换,而高焦虑水平学习者更倾向于继续维持对话。

    2025年05期 v.48;No.260 90-9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试论语言测试效度验证模型的构建——基于“构念”证据综合论证法

    陈晓扣;

    效度研究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但测试界对“构念”在效度验证中的具体作用、效度验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效度验证各个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问题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也未能构建一个全面、直观的验证模型。本研究根据“构念”的内涵和效度最新定义的本质,以“构念”为主轴,从考试目的、考试任务和评分标准、考试组织和实施、试卷评阅、分数解释和分数使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论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基于“构念”证据的综合验证模型。

    2025年05期 v.48;No.260 99-10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学英语学习者互动能力需求分析量表构建及应用研究

    寇金南;杨晨;

    本研究通过构建大学英语学习者互动能力需求分析量表,探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互动能力需求特征。基于Dai(2023)的层级模型,结合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出涵盖跨文化交际与话题管理、正式性表达、权力与“面子”调节、直接性表达及非隶属行为表达5个维度的量表。对370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调查表明,正式性表达需求最高,非隶属行为表达需求最低。潜在剖面分析进一步识别出高、中、低需求3类群体(占比分别为22.43%、57.30%、20.27%),揭示学习者需求异质性受本土课堂权力结构与文化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强化学习者正式语域转换能力,嵌入真实交际互动任务,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5期 v.48;No.260 107-11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翻译研究

  • 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胡庚申;陈怡飞;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新文明形态;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探赜的理论话语体系。从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关联互动的角度来看,生态翻译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本能-行为-互动三个层面,形成了服务意识-实践意识-互动意识的关联统一。在本能层面,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意识-生态理性-生态伦理”的有机整合为自身话语支撑,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在行为层面,将“生态译法-绿色翻译”的具体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接轨,使生态翻译学研究落在实处;在互动层面,推动构建“生态翻译学+”学术共同体,不断加强与国际生态文明的互鉴、互动。一方面,生态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局面可以扩展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张力,为生态翻译学提供思想指引和道路探索方向;另一方面,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望以“生态+”的方式助推生态文明发展,以此所体现的理论与实践关怀,有待进一步探究与发掘。

    2025年05期 v.48;No.260 116-124+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意大利语《红楼梦》百年译介考

    张丹丹;南博馨;

    意大利语《红楼梦》译介研究面临成果少、不完善、资源稀缺、二手资料以讹传讹等问题。本文基于一手资料的梳理,聚焦意大利语《红楼梦》的译介历程,钩沉其发展脉络,考究其翻译情况及背景,归纳其译介特征。研究发现,意大利语《红楼梦》的译介始于1929年的诗词摘译,近百年间先后出现9个译本,涉及摘译、缩译、转译、全译等不同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散点式及回退式译介特征;主要历经五大译介节点或阶段,即诗歌摘译、库恩德语缩译本转译、全译、持续性摘译和多模态数字化译介。本文旨在能为意大利语《红楼梦》译介乃至《红楼梦》国外译介研究有所补苴。

    2025年05期 v.48;No.260 125-13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外国文学研究

  • 论道格拉斯·邓恩诗歌的情感书写

    何宁;

    作为重要的当代英国诗人,道格拉斯·邓恩在他的诗歌中探索了情感书写的不同层面。邓恩在审视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的同时,将现代性和民族主义融入他的写作中,采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呈现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各种情感。他的诗歌节奏与主题完美融合,从历史角度解读苏格兰的民族情感,呼唤对苏格兰民族主义的理解。邓恩在重视英国挽歌传统的同时,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大英帝国的衰落联系起来,为创伤写作开创了新路径。

    2025年05期 v.48;No.260 134-14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镜子与维多利亚小说中的视觉体验

    高晓玲;马倩男;

    19世纪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与镜子的批量制造,推动了玻璃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一变化不仅为小说家提供了新的精神探索空间,也为戏剧性冲突创造了独特的场景。同时,光学工具的多样化催生了新的观察者,使镜子成为社会规训的重要媒介。在维多利亚小说中,镜子既是沟通与自我认知的工具,又通过其陌生化的映像呈现“他者化”的自我。

    2025年05期 v.48;No.260 142-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越南人的生死观与《战争哀歌》中的生死书写

    徐方宇;

    生死是战争文学的重要主题,战争中如何面对死以及战后如何面对生,与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息息相关,后者又是由信仰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所决定的。在享誉世界的越战小说《战争哀歌》中,生死书写构成了最鲜明的特色,其中亡魂与祭祀、为战友而死、女性与重生是其突出特点,三者根植于越南的历史文化语境,分别源于对逝者的信仰仪式、强大的民族意识与祖国观以及较高的女性地位与母道伦理等。

    2025年05期 v.48;No.260 150-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投稿格式要求

    <正>1.稿件构成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应简练准确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关键词3—5个,须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应使用本学科通用的主题词,以便于对论文分类及检索。3.正文格式3.1小标题一般单独占一行,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如有引言,则从0开始),依次表示为:1.(1.1、 1.2……); 2.(2.1、 2.2)……3.2文中引文所依据的参考文献,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号中注明作者姓名、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赵元任(1990:31)认为……”;“根据Chomsky (1999)观点”。

    2025年05期 v.48;No.260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本刊稿约

    <正>1.本刊刊登英语、俄语、日语及非通用语种语言、教学、翻译、文学研究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学术论文。常设栏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同时根据国内外研究热点,不定期设置专栏。2.本刊欢迎以下各类稿件,尤其是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研究。1)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对语言本体、语言学各领域、各语言学交叉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和综述。可以在国际研究的背景下考察英语、俄语、日语及非通用语种的某一具体现象,也可以进行外汉对比。也欢迎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现象的原创性论文。

    2025年05期 v.48;No.260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