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导刊

专栏:语言测试研究

  • “超语实践”在中国硕博研究生学术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及形式——基于“语言测试”课程学生日志的历时质性分析

    辜向东;汪咏;黄晓琴;

    本研究基于“超语实践”理论,采用历时质性研究方法,以选修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课程“语言测试”的9名硕博研究生撰写的72份课程日志为语料,探究“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的功能、形式及历时特征。研究发现,“超语实践”功能包括概念、命题、例证、应用和评价建构,形式为中英文混合和图像。历时特征表现为课程理论阶段以命题、概念和评价建构为主,应用阶段则以命题、应用和评价建构为主,而中英文混合始终是最常采用的形式。本研究提出基于过程的“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框架,为学术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学术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路径参考。

    2023年05期 v.46;No.248 1-1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5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基于数据的故事复述评分标准的效度验证

    徐鹰;李小东;王浦程;

    本研究采用Knoch(2009)评分标准效度验证框架,从信度、构念效度和实用性3方面收集证据对基于数据的故事复述评分标准进行了效度验证。定量数据包括5位评分员评60份考生录音的分数,定性数据包括他们提供的评分理由和评分后的回溯性访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评分标准区分度较好;虽然评分标准3个维度的难度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存在非拟合或过度拟合的情况。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评分员能准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该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存在评分理由和评分标准不相关的情况;他们认为该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能充分表征任务构念。

    2023年05期 v.46;No.248 11-19+2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Rasch模型的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的效度研究

    邹润;

    本文基于互动能力理论框架和前期研究成果开发了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并采用多层面Rasch模型对该量表进行了效度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总评分量表与互动能力子评分量表均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口语能力和互动能力的考生;评分员的松紧度存在显著差异,但评分员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总评分量表和互动能力子量表中各维度之间的难度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评分结果与模型拟合比较理想,评分结果可靠。因此,本研究所开发的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可以作为可靠、有效的工具衡量不同能力的考生。

    2023年05期 v.46;No.248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栏:美国文学中的族裔书写

  • 主持人语

    王卓;

    <正>作为世界上拥有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文化和文学的整体样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正如埃默里·埃里奥特(Emory Elliott)在其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所言:“美国文学的历史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不同的故事。”美国文学的多元“故事”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美国各个少数族裔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后,

    2023年05期 v.46;No.248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如画的印第安人,装裱的荒野

    胡俊;

    19世纪美国作家库柏的代表作《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将如画美学、荒野以及印第安人相挂钩,他的“如画观看之眼”不仅仅看到了美国的独特风景——荒野,还捕捉到了如画的人物——荒野中的印第安人,他们的“野性”被认为强化了荒野之野,他们那不可阻挡的消逝更是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库柏的“如画观看之眼”因为受到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影响,所以最终呈现的荒野是装裱过的荒野,这样的荒野必须要被文明收编,而印第安人也只能在画作中作为客体存在,却不能作为主体在文明社会中出现。

    2023年05期 v.46;No.248 30-3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圆屋》中的情感政治及联邦印第安法律的去殖民化

    李正财;

    在小说《圆屋》中,美国本土裔作家厄德里克书写了联邦印第安法律宰制下印第安人的矛盾情感反应,拷问了法律制度的殖民性,彰显出文学情感的政治动能。印第安人的情感矛盾缘于法律制度的不公,揭示了联邦印第安法律的内部殖民性,激发印第安人由被动的情感压抑转为主动的情感克制,寻求去殖民化的情感策略。通过情感书写,小说不仅呼吁法律改革的紧迫性,还强调转变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态度是去殖民化的关键。

    2023年05期 v.46;No.248 38-45+7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尼克尔男孩》中的流动性政治

    刘智欢;

    科尔森·怀特海德在新作《尼克尔男孩》中探讨了流动性的政治。他揭示出美国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如何限制黑人在地理空间和社会阶层中的流动,同时也肯定了自主的黑人流动以及蕴含其中的变革现实的能力,指出流动性对于非裔美国人争取平等权利、建构身份认同和追寻“空间正义”的重要意义。怀特海德改写了美国主流话语对黑人流动性的负面表征,参与了流动性多元社会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2023年05期 v.46;No.248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 文化语境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张德禄;

    本文力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文化语境概念。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和文化语境的基本研究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分析了文化语境对话语建构的促动和制约作用,以及其在多模态话语的模态配置模式建构中的作用,最后探究了文化语境在多模态话语意义模式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语境为每个符号系统提供了动因,包括它们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配置模式,又由符号系统实现。文化具有整体性,但符号系统通常是在一定的领域或机构内被激活的,因此符号系统具有机构性特点。

    2023年05期 v.46;No.248 54-6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2K]
    [下载次数:3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 ]
  • 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现象对比分析

    赵永刚;缪思思;

    软腭塞音软化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是汉语多音字本义读音向引申义读音转变、形声字声旁读音向字音转变的变化机制之一。本文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从交替模式和触发条件两个角度,分析了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现象。在交替模式上,英语完全保持带声性对立,汉语送气音段和不送气音段可相互转化。在触发条件上,紧邻软腭塞音后面的非低前元音是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的一大共性。英语加缀类软腭塞音软化还受形态因素影响,表现为后缀{-ian}触发/k/→[?]类软化,后缀{-ish}、{-y}及其替换拼法{-ie}不触发软化,其中,后缀{-ish}不触发软化应有其发音考量。通过特征几何理论分析发现,软腭塞音软化的实质为非低前元音的[COR,-ant]延展至其前的软腭塞音所引起的音变。

    2023年05期 v.46;No.248 62-7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析最简方案句法框架下“合并是否受限”的新近发展

    邓昊熙;

    作为一种建构性操作,合并在近年来的最简方案句法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合并是否受限”这个问题主要有“合并受限”和“合并自由”两大思路。文章首先从合并的两种形式(外合并和内合并)分析了这两大思路的主要观点,其次讨论了它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合并的演变及合并受限可能的来源。分析认为,合并需要受到限制,但这些限制不是来自特征的限制,而是来自3个方面:与运算高效性有关的条件、可参与合并的成分和接口层所施加的条件。

    2023年05期 v.46;No.248 71-7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角色参照语法视域下组合类双关歇后语的幽默机制探析

    葛婉君;吴霞;

    角色参照语法近年来不断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与推广。其多界面互动的表征框架可以有效地呈现双关的识解过程,为阐释双关型歇后语的幽默机制提供新思路与新工具。本研究发现:从无标记向有标记释义切换时,组合类双关歇后语的句法关系类型和语义关系类型从关系级阶的松散端转向紧密端分布;后部核心谓词的动词类型发生改变;实际焦点域有向句尾缩小的趋势。双关的识解过程揭示出幽默机制的运作过程,后部句子成分的动态组合是消解乖讹的关键。

    2023年05期 v.46;No.248 80-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6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汉英战争命名模式的认知识解

    孙冬阳;胡江;陈晓扣;

    本研究通过自建数据库,总结了汉英战争命名的模式规律并提供了认知解释。由统计结果得出,性质、参战方和空间是战争命名的最基本要素,并归纳了战争命名的6种抽象模式;基于Langacker(2000,2004,2008)的识解体系,阐释了命名要素种类和例示精确程度对战争命名详略度的影响,对比了汉英战争命名在突显方式和识解视角上的主要差异,解释了不同战争命名模式的意识形态效果。本研究贡献了实证数据,为战争学研究提供了认知视角。

    2023年05期 v.46;No.248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俄语礼貌语境中的恭维语语用研究

    任苒;

    俄语恭维语语用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料库语言学数据收集方法,以俄语国家语料库НКРЯ作为数据来源,限定检索范围,构建俄语恭维语语料库,实现对俄语恭维语语用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并从汉语语言文化视角对俄语言语行为规则进行阐释分析,以期帮助母语为汉语的俄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俄语语言文化内容及其指导下的具体行为标准,为中俄交流中的言语礼仪规范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023年05期 v.46;No.248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翻译研究

  • 《荒原》赵萝蕤译注中知识溯源的文化功能

    魏家海;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荒原》发表一百周年之际,考察赵萝蕤的首译本注释中的知识溯源十分必要。研究《荒原》译注中的文学形象重塑、伦理选择和宗教教化的特征与功能发现,译注将原诗中的在场与缺场串联起来,扩大了译本的互文关系,补充了原注的文化知识细节,丰富了《荒原》翻译文化史的内涵,总结了翻译副文本的文化功能,对重新认识《荒原》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23年05期 v.46;No.248 107-11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3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随园食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张蓓;

    《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自1891年翟理斯首次译介,到2018年英文全译本首次出版,《随园食单》受到了英语世界的持续关注。本研究从历时角度对《随园食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译介主体对作品的阐释与评价,试图廓清不同阶段的译介特征,以期能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3年05期 v.46;No.248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9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威妥玛的翻译教材及翻译教学思想

    马楷惠;王继红;

    威妥玛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汉学家。在华期间,他大力改进译员课程,主编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口笔译双语翻译教材。在教材编写和翻译教学方面,威妥玛坚持口笔译并重,注重课文素材的真实性和鲜活性,提出了实用的口笔译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重视文化翻译,这些都是他翻译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威妥玛主编的一系列教材在翻译教材编写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应当纳入中国翻译史、翻译教学史的研究范围。

    2023年05期 v.46;No.248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5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

    赵美园;

    情感是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但译者情感长期被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所忽略。本研究首先辨析情感的英文概念,然后将译者情感的作用机制阐释为译前情感准备、译中情感交接和译后情感调整,最后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译者对文本有4种基本的情感反应,共情、入情、反情与冷情,进而形成4种情感翻译类型,即共情性翻译、入情性翻译、反情性翻译和冷情性翻译,它们各有其情感表征和译笔特点。

    2023年05期 v.46;No.248 130-13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5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中越官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越译对比分析

    秦爱玲;张亚洁;

    本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越南语频道和越南官媒《人民报》网2021—2022年涉华报道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越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国媒体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使用的翻译方法之异同。分析发现:首先,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中越媒体均以直译法为主,呈现异化趋势;其次,越媒有英语化和拼音化的趋势,中媒则以越语化或汉越音为主;最后,两国语言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影响、意识形态及话语权是影响两国媒体越译异同的主要因素。

    2023年05期 v.46;No.248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外国文学研究

  • 论伊舍伍德《别了,柏林》中的历史书写策略

    黄玲莉;胡强;

    在《别了,柏林》中,伊舍伍德将个人生活的“小历史”和诗性想象的“伪历史”嵌入柏林图景,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裂痕,使小说成为大小互涉、虚实互化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策略。伊舍伍德通过对历史素材进行重新编码,在住房问题、疾病肆虐、道德危机之间穿针引线,钩连出了一战后整个柏林贫困与匮乏的时代症结。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复杂的种族矛盾,伊舍伍德以混血儿为引,积极构想了跨种族交往、异族通婚和多元文化共存等方式。小说的历史书写策略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和平愿景,这恰恰是该小说难以捉摸的思想内核。

    2023年05期 v.46;No.248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2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回归中的民族性探寻:佐藤春夫对日本中世“隐逸文学”的继承

    孙天琪;周异夫;

    昭和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兼具古典和浪漫特质,尤其体现在对《徒然草》《方丈记》等中世随笔的现代日语翻译和改写方面。其创作继承了“隐逸文学”的无常观和颓废美感,并将日本民族的固有传统属性赋予“隐逸”特征。佐藤春夫对“隐逸文学”的继承可看作是反映民族性的日本传统文化在近代日本的重塑,是一种传统回归的表现,本质上具有浓厚的国粹主义色彩。

    2023年05期 v.46;No.248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稿约

    <正>1.本刊刊登英语、俄语、日语及非通用语种语言、文学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学术论文。常设栏目有:语言与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同时根据国内外研究热点,不定期设置专栏(详见本刊主页)。2.本刊欢迎以下各类稿件,尤其是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研究。

    2023年05期 v.46;No.248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